“魔鏡魔鏡告訴我,次貸到底要甚麼?”
如果世界真有一面魔鏡,想必從國家領導人、基金經理至個人投資者都急欲想知道上述答案。從2007年次貸虧損“初生之犢不畏虎”之勢,到目前星火燎原的狂風落葉之舉,規模與形式不僅顛覆傳統,前所未有的惡性企業倒閉與信貸敗壞消息甚至仍未見谷底。
這場次貸風暴,究竟吞噬多少白花花鈔票,恐怕目前新聞報導的還不到真正虧損的十分之一,甚至“兆”已算是最基本的計算單位。
不過,潮落總有潮起,經濟再怎麼史無前例低潮,總會有觸底反彈的時機。況且,經濟學家總是滔滔不絕提醒:“趁人不備時搶攻市場”!在不景氣時機切莫灰心,睜大眼睛尋找各式商機才是最重要的!
準備好沒?洗把臉、喝雞精、拿出存摺與計算機,讓《投資致富》率領你踏上“淡市打撈”之旅,男女老少高矮貧富不受限,唯一前提是必須備妥暈船丸,以免看到許多黃金機會而讓你興奮昏頭。
別急!要找錢必先知道錢在何處,就像要吃魚總要先懂得捕魚吧?若要知道錢藏在何處,總要知道錢為何而流走吧?
許多人用“金融大海嘯”形容這次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所狂捲起的金融大災難。但是,對於海嘯的本質,卻鮮少有人有深入的觀察。如果沒有將焦點多多放對地方的話,那麼,投資者將很難正確洞悉問題的本質,更遑論如何預測與因應金融市場的下一步動向。
例如,目前許多人看到全球股市暴跌,市值蒸發數十兆美元,都會質疑:這些錢究竟跑到哪裡去了?其實,這個問題不用動用到經濟學或其他高深學問,因為這個問題本身藏著陷阱。
首先,先要找到題目中隱藏的錯誤假設。甚麼假設呢?許多人常會理所當然認為,市值是真正存在的錢,所以市值縮水的話,錢當然就不見了。
“如果你沒拿到錢,我沒拿到錢,那一定是有誰拿了它!” 賣掉股票才有實質賺賠
若保持這種想法,證明你仍是個未合格投資者。這個假設的錯誤在於市值並不是真正存在的錢,而是少部份股票成交價乘上全部的發行股數,所以只有少數為真,其他都是虛的(只在計算上有意義)。
換句話說,今天如果成交價格上漲,市值就會跟隨增加,可是市值增加後每個投資者都拿到錢嗎?沒有!只有真正賣掉股票的人才算拿到錢,其他人都停留在“紙上財富”。也就是說,只要你沒賣掉手中持股,股市上漲對你就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因為第二天若跌回原點,你的紙上財富就會憑空消失。下跌也一樣。若股票沒有變現,下滑也只是紙上損失而已,哪天股市漲回來,來去也就一場空。
紙上財富只是一堆數字, 所以,股票若沒賣,漲跌都是虛,只有賣掉了,才會把漲跌化為真實的賺賠。而市值裡面,只有極少數股票是真正賣掉的,因此市值絕大部份都是虛的,而市值的增減意義僅供投資者參考而已。
所以回到上述題目就,若質疑股市暴跌蒸發的數十兆市值跑到哪裡去了,答案就是大部份的錢根本沒有真正存在,它們都只是計算上的紙上富貴。所以“蒸發”是虛的,過兩年指數又漲回來的時候,你會發現本來蒸發的數字,又自動恢復了。基本上,股市上漲的時候沒有人送錢來,下跌的時候也沒有人拿走錢。
既然錢不存在,自然沒有跑去哪裡的問題,只有實際買賣股票的人,才會真正看到錢,產生真正的賺賠。而這幾年橫行全球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也不是真正的錢,是一種類似股票的概念。所以,不得不佩服那些所謂的華爾街金童,可以用一張嘴憑空變出這些所謂“值錢”東西來。不過這些看似值錢的東西卻可瞬間如泡沫一樣,戳破得無影無蹤,肯定讓投資者無奈感慨。
所以,全世界財富以金本位應該不變的說法其實是不存在的。當大多人將自身準備在未來10至20年要花的錢,在一夕間被迫歸零時,也說是說未來10至20年該有的消費額消失時,這連帶使得生產及工作機會也一起不見,這種損失才是欲哭無淚。
次貸泡沫越吹越大, 這10年來新金融商品被過渡包裝,財政槓桿的高成長吸引人、跌得也深,像是泡沬吹得愈大,跌得也愈深。
比如甲發展商向A銀行借10億令吉,談好本利共還18億令吉,分20年還;這時有B銀行跑出來說立刻付給A銀行11億令吉,買了債權,甲就還錢給B銀行;這時有C銀行跑出來說立刻付給B銀行12億令吉,買了債權,甲就還錢給C銀行。
這麼一直賣到D、E、F銀行,看起來像是大家有錢賺。其實那C、D、E、F的現金是怎麼來?一半從發行連動債透過基金招募來的,另一半是銀行之間互相信貨而來的,而銀行間互相將包裝出來的商品炒高,泡沬也吹得愈大。
連鎖性倒閉, 這種作法剛開始幾年很好,但若沒有新資金加入,而互相借貸的銀行間有一家倒閉的話,這個泡沫就會開始破滅。
這就是次級房貨的恐怖之處。因為借錢者還不出錢,造成一家金融機構惡性倒閉時,牽連整個互相信貨的銀行以蜘蛛網形式擴散破產,令投資人從吹者的泡沫頂端摔下來,投資最終換來的幾張憑證市值歸零。
資金流轉趨向
1. 槓桿
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至30倍槓桿操作。假設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令吉,30倍槓桿就是900億令吉。
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30億令吉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令吉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令吉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暴利。反之,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A銀行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令吉。
2. CDS合同
由於槓桿操作風險高,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應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槓杆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
比如,A銀行為了逃避槓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銀行或保險公司。
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如何?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000萬令吉,連續10年,總共5億令吉。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可白拿;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
A認為,如果不違約,它可賺45億令吉,就算拿出5億令吉用來保險,還能淨賺40億令吉。如果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
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率不到1%。如果做100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令吉。
A與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由於槓桿操作風險高,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應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槓杆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
比如,A銀行為了逃避槓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銀行或保險公司。
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如何?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000萬令吉,連續10年,總共5億令吉。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可白拿;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
A認為,如果不違約,它可賺45億令吉,就算拿出5億令吉用來保險,還能淨賺40億令吉。如果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
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率不到1%。如果做100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令吉。
A與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3.CDS市場
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S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約給你2億令吉,總共200億令吉。
B心想,我的400億令吉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令吉,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成交。
這樣一來,CDS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
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令吉,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標價220億令吉。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令吉減去220億令吉,還有180億令吉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
一轉手,C賺了20億令吉。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復的炒,而全球CDS市場總值甚至曾炒到62兆美元。
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S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約給你2億令吉,總共200億令吉。
B心想,我的400億令吉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令吉,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成交。
這樣一來,CDS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
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令吉,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標價220億令吉。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令吉減去220億令吉,還有180億令吉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
一轉手,C賺了20億令吉。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復的炒,而全球CDS市場總值甚至曾炒到62兆美元。
4.次貸危機
關鍵來了! 人們說次貸危機是由於把錢借給了窮人,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次貸主要對象反而是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者。
這些人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棟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至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應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
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都跟著賺錢。
不過,當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時,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投機者終於走頭無路,把房子甩給銀行,此時違約發生。
此時,A仍可明哲保身,雖然大錢賺不著,不過也虧不到那裡,反正有B做保險;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C。
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在那裡呢?可能已經轉手至G手裡。
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令吉買下了100個CDS,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1%到2%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令吉。加上300億令吉CDS收購費,G總虧損可能高達1300億令吉,面臨倒閉局面。
關鍵來了! 人們說次貸危機是由於把錢借給了窮人,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次貸主要對象反而是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者。
這些人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棟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至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應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
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都跟著賺錢。
不過,當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時,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投機者終於走頭無路,把房子甩給銀行,此時違約發生。
此時,A仍可明哲保身,雖然大錢賺不著,不過也虧不到那裡,反正有B做保險;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C。
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在那裡呢?可能已經轉手至G手裡。
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令吉買下了100個CDS,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1%到2%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令吉。加上300億令吉CDS收購費,G總虧損可能高達1300億令吉,面臨倒閉局面。
5.金融危機
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令吉買的保險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槓杆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
除了A之外,還有A2、A3,甚至至A20等,統統要準備倒閉。
因此G、A、A2至A20等一起來到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遊說,G萬萬不能倒閉,一倒閉的話,所有人都完了。
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此後A至A20保險金總計1000億令吉全部由納稅人支付。
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令吉買的保險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槓杆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
除了A之外,還有A2、A3,甚至至A20等,統統要準備倒閉。
因此G、A、A2至A20等一起來到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遊說,G萬萬不能倒閉,一倒閉的話,所有人都完了。
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此後A至A20保險金總計1000億令吉全部由納稅人支付。
6.美元危機
若把上面的令吉換成美元,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美元。而CDS市場總值是62兆,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兆美元的違約CDS。
這個數字是300億美元的200倍。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美元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億美元。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兆美元;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無論採取甚麼措施,美元大貶值已經不可避免。
因此,投資者為了拯救美元相關資產,只能不斷拋售亞洲或中東資產,以大量資金“救火”。不過,惡性倒閉速度比拯救速度來得快,而當時炒高的資產或產品價值與真正擁有的資金數目相差太遠,脫售再多的錢也可能無法“守住”資產,加上這幾年通膨不斷侵蝕,許多消費者不敢消費,才讓世界所有的資金灰飛湮滅!
若把上面的令吉換成美元,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美元。而CDS市場總值是62兆,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兆美元的違約CDS。
這個數字是300億美元的200倍。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美元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億美元。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兆美元;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無論採取甚麼措施,美元大貶值已經不可避免。
因此,投資者為了拯救美元相關資產,只能不斷拋售亞洲或中東資產,以大量資金“救火”。不過,惡性倒閉速度比拯救速度來得快,而當時炒高的資產或產品價值與真正擁有的資金數目相差太遠,脫售再多的錢也可能無法“守住”資產,加上這幾年通膨不斷侵蝕,許多消費者不敢消費,才讓世界所有的資金灰飛湮滅!
金融風暴等於經濟蕭條?
其實,市場常喜歡把“金融流動性危機”、“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混為一談,其實這說法不太正確。
其實,市場常喜歡把“金融流動性危機”、“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混為一談,其實這說法不太正確。
當前金融流通性確實因銀行信用緊縮,導致貨幣市場資金流通出現阻礙,加上投資者信心危機,不是到銀行擠兌存款,就是到股票市場兌出現金,導致股市跌、銀行拆借利率走高。
這種貨幣市場、股票市場的資金流動性危機,確實已經蔓延成金融倒閉風潮,也是美國政府急欲籌措7000億美元成立金融重整基金來吸收壞賬,及歐洲各國家救援大型行庫主因。
1930大蕭條不會再上演
不過全球經濟危機到底在哪裡?經濟大蕭條已經有徵兆了嗎?當然,現在並不是說事情沒那麼糟糕,但是許多專家和分析員預測美國可能再度上演1930年大蕭條,這恐怕太杞人憂天了。
不過全球經濟危機到底在哪裡?經濟大蕭條已經有徵兆了嗎?當然,現在並不是說事情沒那麼糟糕,但是許多專家和分析員預測美國可能再度上演1930年大蕭條,這恐怕太杞人憂天了。
用數字來看。首先,在1929年時,美國道瓊工業指數跌幅是40%,相對去年跌幅為34%;失業率方面,1929年時是25%,現在則為7%左右;至於美國經濟成長在1930年代時下降幅度高達25%,消費者物價指數狂跌30%,不過去年杪為止,這些數據都是持續走揚。
很明顯地,目前金融風暴不完全等於經濟蕭條。若經濟學家與政府洞悉這點,或許就可更對症下藥了!
Marco's comment:
It explains the root cause of the 2007-20XX great recession. In short, the over sophisticate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ystem created by the American was one of the major factor. Remember, please do not over charged (over geared) your investment capacity.
One of the example is the properties price of Bandar Puteri Puchong, one 3-4 storey shop lot is demanding for MYR 2.2-2.7 Millions, in results, the rental cost for the retailers has gone up accordingly. The chain effect is many of the retailers were closed down. Well, the IOI Bandar Puteri Puchong is still considered as a good spot for retail business as the population is growing, but if the retailers are unable to sustain their business due to the high rental cost, the hit back will be business closing down and no new retailer take over the vacant retail unit.
When no business is willing to invest with the high cost, the rental price will fall, until the extend that the rental income is unable to sustain the repayment of the bank loan, you will see many shop lots owners opt to dispose the property desperately. At the end, the properties price will have to go thru a major adjustment.
This is what we called 'Bubbl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